梦想文学网 > 醉汉散文杂文 > 第六章由藏书楼想到福州的“迎晖阁”与“卧琴楼”

第六章由藏书楼想到福州的“迎晖阁”与“卧琴楼”


由藏书楼想到福州的“迎晖阁”与“卧琴楼”

        自从有了文字,便产生了书籍。传统美德中,推崇读书是最重要的一项。书籍是知识宝库,收藏书籍,就是收藏知识。藏书是历代文人的共同爱好,于是,藏书楼应运而生。

        从古到今,我国大大小小的藏书楼不胜枚举。皇家有、官家有、民间私家也有。而且,有的民间藏书楼名气还大得很。如:宁波天一阁、海宁衍芬草堂、温州瑞安玉海楼等等。

        这一座座古老的藏书楼中的藏书,串联起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历经岁月沧桑,现在许多藏书楼已经消失,留存下来的也岌岌可危,损毁严重。值得重视的是,有的藏书楼虽然遗留下来,却不为人知。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有一座粉墙黛瓦的老房子,由于建造的年代久远,房屋显得很陈旧。这里,曾经也是一座藏书颇丰的藏书楼。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藏书楼的历史,更不知道这里曾经走出过好几位爱国名士。他们本身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们后人的命运,与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

        这是一处不应该被冷落的地方,他们也是一群不应被淡忘的英杰。

        这处藏书楼是两座,有两个非常高雅的名字,叫“迎晖阁”与“卧琴楼”。从这个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知道主人的情操。它的主人姓陈,名自新,谱名开猷,字焕皋。生於道光二十三年,卒於光绪三十年,世代书香,兼营商业。以廪生(廪(lin)生,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中擧人成进士,先後服官广东、湖南。

        根据陈焕皋六子陈天锡先生《迟庄回忆录》回忆:“父因祖遗旧屋两进,不敷居住,乃就旧屋右方园地池塘,加以整理填实,并排修建坐西朝东新屋两座,与旧屋毗连。此两座一为正屋,一厅二房,间为前後六间,厅前天井,左右各建厢房一间,房上均盖楼房,父之直系亲属均居於此。一为书斋,亦一厅二房,全部构楼隔为数间,厅前天井左右装置楼梯,两厅正面缭以墙垣,墙外临池,内为廻廊甚广,直达右方之大门。廊上构楼通於两座楼房,一名迎晖阁,一名卧琴楼,父在粤垣购归之经史子集书籍百十箱,皆陈列於此及书斋,随时在此集乡党文人学士为诗文之会,盛极一时。”可见“迎晖阁”与“卧琴楼”不仅是陈氏故居,而且是一座很有影响的私人藏书楼。

        有关陈氏旧事,先从陈焕皋七子陈仲经先生说起。

        陈仲经,晚号琴楼,福州人。光绪十一年四月十一日生,谱名作砺,大名希亮,字仲经。现藏中山陵藏经楼中“三民主义”全文碑刻,当年分别由十四位海内著名书法名家书写,其中就有陈天锡先生和陈仲经先生弟兄二人,可见当年陈氏兄弟的名望之高。

        陈仲经先生童年随父宦在湖南读书,后受业於经学大师善化皮鹿门锡瑞先生。又入忠益学堂就读,年十九授室,娶大家闺秀李廉为妻。二十岁考入湖南游学预备科,未几该科停办,又考入南洋方言学堂,志在出洋留学。後因当局防范学生出洋,限制极严,所志不遂,而转入南京高等学堂。前後肄业三校,每试多冠军,见重师长。

        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三十八岁的陈仲经先生,投身国民革命阵营,先後受知林子超宋子文二公,任福建省长公署及大本营建设部秘书,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兼代印花税处处长。抗战时妻离子散,一九四一年(民国三十年)十一月回渝述职,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任为第二处处长,主管任命人员考试事宜。解放前夕任国民政府广东广西考铨处处长,后随国民政府去台湾。从此对故土骨肉,只能隔海遥想。一九五二年(民国四十一年)六月,陈仲经卸任,受聘考选部顾问,退休闲居。每日吟咏写作,与故友新知集会联吟,恣意临池,藉以调养身心,寄托精神。所著《琴楼吟草》一集,於一九七三年夏在台出版。故园情怀,催人泪下。陈仲经先生一九七四年(民国六十二年)元月十七日逝世,安葬於阳明山公墓。

        陈仲经先生的二哥,叫陈天听(1872~1907年),字不浮,自少博览群书,以天下为己任。中日甲午战败,清廷割让台湾,天听深感痛心,曾赋诗曰:“赤嵌水土异吾闽,况复燕云脔割新。番社租庸充旅食,义民鼙鼓动征尘。炎荒风月无名士,旧日河山感主人。此去好消离索恨,许多遗老是乡亲。”“岛郡当年百战场,忍教拱手据金汤。书生绝口谈王会,大将甘心愧国殇。南渡衣冠应不少,汉家伏腊讵能忘。凭君往谒延平庙,陈迹沧桑吊瓣香。”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陈天听在湖南以幕籍咨送日本留学,专习法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陈天听于四月十九日乘日本“博爱丸”船回国。翌日,在船上遇一韩国人,对甲午战后之中韩国事有同病相怜之慨。痛锥心胸,通宵哭泣。二十一日,船由神户出发到播摩滩午餐,天听又与同归者纵谈日本压迫,义愤填膺,泪下如雨。至未时,大呼“中国竟无人耶!”一跃而下,蹈海自尽殉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福州革命党人在下渡十锦祠为蹈海而死的陈天听举行追悼会,借机宣传革命。许多革命党人到会慷慨发表演说,并当场剪去发辫,以示推翻清廷的决心。有挽联“沧海横流,同舟愧乏扶倾策;东方始旦,一死惊醒鼾睡人”传世,可见影响之大。民国肇建,陈天听被追认为烈士。

        陈仲经先生的六哥就是前面提到的陈天锡,即迟庄先生。

        陈天锡先生由幕而官,是封建知识分子投身国民革命的转型人物。曾任国民军政府外交部秘书,考试院秘书,与戴季陶先生终生交厚,后去台湾。著有《戴季陶先生的生平》、《戴季陶年谱》、《迟庄回忆录》、《清代幕府人事制度》、《考试院施政编年录》、《西沙岛东沙岛成案汇编》、《东沙岛成案汇编》等书,是研究古代法律和近代史著名学者。其关于律法方面的论述,至今依然是研究近代司法历史的依据。

        陈家一门出此三杰,自然与世代书香的家风有关。

        在这里,简略介绍一下陈仲经先生的后人。

        陈仲经先生的大女儿陈湘英在民国时便在西安从事教学,并兼任杨虎城将军夫人谢保真的家庭教师。谢保真是中共党员,嫁给杨虎城自有政治上的任务。谢保真没文化,杨虎城特地请陈湘英来教自己夫人文化。以杨虎城的声望实力,要找什么样的教员不行?可见陈湘英在教学上很有建树。

        陈湘英的丈夫王子安是杨虎城机要秘书,担任过陕西省政府机关报《西安日报》社长、省议员。

        1931年冬,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的“福建事变”,与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对立,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杨虎城将军很重视这一事变,也异常兴奋。专派王子安去福建与李济深联系,以便协同一致反蒋抗日。

        王子安曾回忆说,派我前往福州,因为我岳丈陈仲经是福州人,时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直辖的印花税总务处处长,叔岳父陈天锡又是戴季陶的机要秘书。我以探亲名义去福州,特务们不会注意的。而且,李济深与我认识(见王子安《杨将军支持福建事变的经过》,《陕西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抗战时,王子安还担任陕西省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杨虎城与延安方面的秘密交往,也由王子安负责联系。

        可以推理,陈仲经先生的女儿、女婿,与促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有一定联系的。

        再说陈仲经先生的儿子陈为勋。

        陈为勋这个名字在偌大的中国,可能没几个人知道,但要是提到陈正青这个名字,在中国摄影界那就如雷贯耳。因为六十年前那张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就是陈正青拍摄的。而陈正青,就是陈仲经先生的儿子陈为勋。

        陈正青是新中国开国大典的主力摄影记者,拍摄了《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场挂起第一面新国旗——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开国大典政府成立》、《朱总司令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等大量珍贵照片,真实、生动地纪录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历史瞬间。这些照片已成为我国新闻摄影宝库中的珍品,永世流传。

        陈正青1917年12月生于湖南长沙,幼年在长沙修业小学读书,后随家庭迁居北平上中学,毕业后赴上海就读于大同大学,1936年陈正青在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同年底,奔赴陕西参加红军,1937年3月加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调西北战地服务团在丁玲领导下任戏剧队长、编导,1939年随团到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日宣传活动达5年之久。1944年返回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当研究员。1945年抗战胜利后,赴东北解放区,任辽宁文工团副团长,嫩江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1946年调任《东北画报》社摄影科长。解放战争期间,陈正青深入前线与后方,采访纪录了东北解放战争的真实图景。大批作品在《东北画报》刊载,1948辽沈战役,长春守军司令郑洞国于10月19日率部投诚,报纸大肆宣传郑洞国“壮烈殉难”,并给他开追悼会。为了揭破的谎言,陈正青和他的同事抓拍了郑洞国抵达哈尔滨时有哈尔滨车站标志的新闻照片,印成传单,用宣传弹(装有宣传品的空心炮弹)射入被围困的沈阳蒋军阵地,揭穿了的谎言。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后,陈正青以《东北画报》特派记者身份长驻北平采访,7月出席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参加了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摄影报导。建国后历任新闻出版总署摄影局副处长、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等职。曾任中国摄影学会第一届、第二届常务理事。从抗战到建国后,陈正青在极其困难的环境里拍下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尤其是为共和国的领袖们。其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都为绝版,惜在“文革”中全部被毁坏散失。

        陈仲经先生的侄子陈贲,字伟志,原名国泽,别名世人,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地质专家。1914年2月15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27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后以优秀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1937年抗战爆发,陈贲参加八路军。同年秋,受组织委派,入西南联大地学系学习。1940年到玉门老君庙油矿勘探室任地质师,1945年春,资源委员会派陈贲前往美国考察学习,回国后任中国石油公司地质勘探室地质师。1955年,被中国地质学会第26届代表大会推选为理事,出任石油部勘探司第一任副总地质师。陈贲是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首次提出“石油勘探以获取储量为目的”理论,一方面着力于地下地质综合研究,力图多找石油,更多更准确地为国家提供找油的依据;另一方面,还站在快速发展石油工业这个高度上思考管理的最佳方法。这些观点和意见,现在看来依然闪烁着真知灼见。陈贲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对石油工业的贡献是卓越的。

        陈仲经先生的侄孙陈多(即陈天听先生的孙子),是我国著名戏剧教育家、戏曲史专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半个多世纪以来,陈多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戏剧研究和创作人才,发表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论文,出版了由他(或与友人合作)编注的《李笠翁曲话》、《王骥德曲律》、《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中国曲学大辞典》、《中国京剧》与专著《剧史新说》、《戏曲美学》等大量著作,并与胡忌先生等主编《戏史辨》(1-4辑),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陈多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乐观豁达,将毕生精力贡献给祖国的戏剧教育和研究事业,荣获“戏剧教育终身成就奖”。

        陈仲经先生的儿媳,即陈正青(陈为勋)的爱人何慧福建闽侯人,生于191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系。她1937年投身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延安极为少见。抗日战争时期,何慧在丁玲领导下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音乐工作,从延安转战西北、华北抗日前线。抗战胜利后,与陈正青同志一起赴东北解放区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西满文工团,《新嫩江报》和《东北画报》社从事音乐和新闻摄影工作。全国解放后,从东北调北京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摄影局做编辑工作,新闻摄影局并入新华通讯社后,历任新华社摄影部资料组、国际组组长、主任助理等职。建国初期就发表过《底片资料的整理与保管》等文章多篇,1958年出席全国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被命名为中国第一批“三八红旗手”。

        陈正青、何慧夫妻,与当时同在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周巍峙、王昆夫妇结下深厚友谊,成为莫逆之交。

        王昆后来回忆说:“在西战团的5年,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西战团荟萃了很多文化人,素质非常高。有诗人田间、邵子南、方冰、曼晴、邓康,音乐家劫夫、卢肃,戏剧家凌子风、贾克、洛汀、白居、牧虹、陈强、朱星南,美术家徐灵等。西战团分文学组、戏剧组、音乐组。戏剧组组长陈正青和音乐组组长何慧夫妇都是大学毕业生。”(//。cflac。org。/chinaartnews/2005-08/19/content_4922106。htm)

        何慧的堂弟何康,生于1923年,1939年5月加入中国。1949年至1952年任上海市军管会农林处处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1983年6月至1988年4月任农牧渔业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计委副主任(兼),中国科协副主席。1988年4月至1990年6月任农业部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1990年至1996年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何康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3年—1998年)。

        因何慧是福建人,与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电光刘”刘家有着血缘渊源,故在这里要介绍一下刘崇佑先生。

        刘崇佑(1877~1942年),字厚诚,号菘生,侯官县人。17岁中举人。后东渡日本学习法律,毕业于明治法政学堂,人称“双榜举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倾向民主革命,投入反清运动。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与林长民联合创办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任董事长。该校是当时全国最大的3所私立法政大学之一。辛亥革命后,北京国会成立,任众议院议员。鉴于国事日非,于曹锟贿选前辞职,从而退出政界,专任律师。曾兼《北京晨报》和中国银行总行法律顾问。与李大钊、梁启超、沈钧儒、邹韬奋、陈叔通等过从甚密。刘崇佑立志“律师应仗人间义”。五四运动中,为北京大学学生辩护,深得师生赞誉,赠以大银杯存念。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周恩来、郭隆真等四人因抗议北洋军阀政府逮捕抗日爱国学生,在天津被警察厅拘捕入狱,刘崇佑担任周恩来辩护律师。他在法庭义正词严地批驳了北洋政府当局强加给周恩来以及学生代表们的莫须有的罪名。法庭审理时,刘崇佑严正指出:“爱国救国本是合乎公理民意之壮举,根本说不上触犯刑律。如果政府认为触犯了小日本的刑律,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弄得法官张口结舌,终勉强以羁押、罚款而释放。天津学联报以景泰蓝大花瓶为谢。周恩来、郭隆真等赴法勤工俭学时,刘崇佑又赠银资助成行;留学期间,还经常提供生活费用。抗日战争中,沈钧儒、邹韬奋等七君子因致力抗日救国运动,遭当局囚禁于苏州监狱。刘崇佑义愤填膺,参加律师团,任首席辩护人,出庭抗辩,慷慨陈辞,为世人所钦。周恩来闻其病逝,称赞说:“刘崇佑先生是中国一位有正义感的大律师。”上海解放后,周又委托上海市市长陈毅关照其夫人及亲属。

        这位令人崇敬的刘崇佑先生,就是何慧的外祖父。

        刘崇佑先生和“迎晖阁”与“卧琴搂”的主人陈焕皋同在福州,同是书香世家,同样中举,同样兼营工商,我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一定认识,应该不仅是相互知名。当年刘崇佑先生一定光顾过“迎晖阁”或“卧琴楼”,抑或这两个藏书楼他都去过……

        可以断言,陈焕皋先生与刘崇佑先生想不到的是,若干年后,他们都有后人背弃家庭,参加革命,并结为夫妻。陈焕皋先生的孙子陈正青,与刘崇佑先生的外孙女何慧是在奔赴延安革命的征途上相识,在西战团宣传抗日救国中建立友谊,在抗日的战火中结合。这一对老八路中少有的知识分子传奇般的经历,给我们留下很多大无畏的、浪漫的想象空间。

        陈正青和何慧都是大学毕业生,家境富裕,见识颇丰。参加革命时他们已经不是孩子,早有自己的思想追求。因此,他们是属于那种自觉革命的文化人。

        所有这一切,与读书和求知是不可分割的。与“迎晖阁”、“卧琴搂”的孕育是不可分割的。

        今天,当我们面对被人淡忘的、已经陈旧的“迎晖阁”与“卧琴搂”时,我们感到愧疚。

        以上诸多中华英杰,是福建和福州的骄傲。

        笔者以为,我们应当挽救历史,哪怕是局部历史。福建省政府和福州市政府应该正视对“迎晖阁”与“卧琴搂”的维护、维修与宣传。呼吁福州市政府正视、重视此事。


  (https://www.mxgbqg.com/book/12439781/1716295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mxgbqg.com。梦想文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mxgbqg.com